“门”外看书法

古话里说:“人过三十不学艺” ,可已是年过半百的我,从2017年到2019年,居然在太南宫培训中心,非常有幸的参加了由李建忠老师执教的成人书法班,听授课,临法帖,看展览,第一次比较完整的接触了书法艺术。通过三年的学习,增长了知识,大开了眼界,初步领略了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虽然收获有许多,但总觉得对于书法艺术来讲,自己还是一知半解,仍处于“门外汉”的状态。 学习班结业,要求每个人写一篇结业论文。可写论文太高深,凭自己现在对书法的理解和认识,难以成器。只好另辟蹊径,谈谈:一个“门外汉”眼里的学书感悟。

“门”外看书法


“门”外看书法

一:学书法,让我向艺术又靠近了一步。 我的少年时代,是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度过的。那时候,满大街到处都是用毛笔字写的红黄柳绿的大标语,还有用白纸写的“大字报”。父亲经常领着我在大街上,看着这些开始了识字的启蒙教育,也就是在那时,耳濡目染,朦朦胧胧的喜欢上了毛笔字。

每到春节前夕,特别愿意看邻居的一位叔叔给每家每户写春联。总是要看到结束才为止。看着他书写挥洒自如的样子,看着红色的纸上,留下流畅漂亮的墨迹,好生羡慕。 上初中的时候,在语文老师的带领下,终于拿起来了毛笔,学写了一个学期的毛笔字。期间,就和几个同学一起,经常拿起毛笔和广告颜料,用一下午的时间,就可以连写带画的把一期期墙报,贴在教室的一面墙上。 一度时期,还喜欢上了毛主席书写的诗词,被他那豪放大气的书法所折服。看着报纸上发表的诗词,照猫画虎,写了许多,还有点自鸣得意的将写好的所谓“作品”,贴满了家里的各个角落,引来邻居们的一阵阵赞叹。 参加工作后,也时常拿起毛笔,挥毫书写一番。有时还得到人们的赞许。自己心里也觉得还是懂点书法艺术的。 原来模糊的认为,会用毛笔写字的人,就是会书法的人,只要能拿起毛笔写字,就和书法艺术沾边了。 可现在回头一看,过去的这些经历,都是用毛笔写字,和真正的书法艺术相差十万八千里。 中国的书法,内涵极其丰富,之所以称为艺术,就是它把汉字的丰富内涵,通过毛笔,墨和纸毛笔的相互作用,表现的淋漓尽致。通过笔在纸上的灵活多样,不同形式的运动书写,让汉字的变化,或快或慢,或轻或重,或聚或散,或疏或密,或浓或淡,或紧或松,达到了穷尽;让笔的运用,或提或按,或中或侧,或尖或肚,发挥到了极致;让墨的变化,或浓或淡,或枯或干,达到了绚烂;让纸的留白和墨迹的融合,构成一幅意境幽远的国画效果。 古人通过用毛笔写字,创造出了篆,隶,楷,行和草五种书写体的形式。并通过书法艺术的表现,不同的书体,展现出了各自的神采和风韵。楷书给人有一种工整端庄之美,篆书则给人一种拙扑古韵之美;隶书给人一种婉约秀丽之美,行书则有一种灵动清新之美,而草书则有一种狂放豪迈之美。而这些书体的美,又随着时代的变迁,不同人的创作,更加表现出了千姿百态,变换莫测,绚丽多彩的的形式,无不令人惊叹和称奇。 所以说,书法艺术,绝不像写字那么简单,它是一门独特的艺术,它既有其独特的内涵和鲜明的特征,又与其它艺术一样有着共同的艺术特征。 诚然,书法一旦和艺术沾上边,立刻就显得神秘高大起来,但是,我以为,任何的艺术,虽高于生活,但它都源于生活,来自于生活,因此,书法艺术不是舍掉日常实用的纯书写,一味地追求玄奥的书写格调,或另起炉灶,别生它枝,而应该是在日常书写的基础上,将之美化,升华,使之朝艺术的方向靠拢。 所以,对于我这个书法“素人”来说,敢于重新拿起毛笔写字,并力求让毛笔字按书法艺术规律的要求,写的漂亮一些,也就是向艺术又靠近一步。 学书法不光是学写字,而是学艺术 。一个人,学点懂点艺术的东西,你在不经意间显露出来的气质和品位,会让别人感到有一种超凡脱俗的样子。

“门”外看书法

二:学书法,让我重新修正了自己的许多行为习惯和思维观念 对自己来说,学书法,其实就是一个脱胎换骨,重新修炼的过程 1:改掉了原有的书写习惯。 这般年龄学书法 原有的思维模式和书写习惯所要求的,写字讲究工工正正, 横需平,竖且直,大小要一致。模式求整齐。除了这些,还有一些长期以来行成的所谓自己的书写“特点”,一味的潇洒,写的字“锋芒尽露”,一味的图快,写的字“油滑轻浮”,如此这些,都成了起初学习书法的障碍。 而书法,特别是行草书,恰好与之相反,要求书写横不能平,需有波动变化,竖也不能直下,要有斜度的感觉,且要斜的自然。字的整体结构,要打破原有的平衡,重新建立新的平衡。“藏头收尾”,“提按有序”,“疏密错落”,这些书法独有的概念,让我頓时醒悟。 习惯成自然,如何打破原有的种种习惯,树立新的书写理念,养成新的书写习惯,造就新的随性自然,是对自己极大的考验。 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练,新的书写观念,虽然基本确立,但原有的思维模式书写习惯,根深蒂固,改起来谈何容易。几经反复,几多磨练,逐步由心到手,渐渐的转换,看来任重道远。 2:要想学书法,必须临古帖。 原先写字,认为临不临帖无所谓,只要自己喜欢,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凭着这般性情写出来的毛笔字,竞然和钢笔字的形状一样,就像人们戏称的“老干部” 体。充分暴露了自己对书法艺术认识的浅薄和无知。 学书法,必须尊法度,懂法度,学法度。学法度,就得学古人,学传统。别无捷径。原先喜欢行草书,不喜欢楷书。可老师说,“没学会走,就想跑,那怎么可能?” 于是,这期间逐步学习和临摹了不同的古代法帖。虽然都是蜻蜓点水,但都有所领悟。学习吴昌硕的《石鼓文》,体味到了古人造字的奇妙;学习褚遂良的《阴符经》,认识到原来工整的楷书,也可以写的这么婉美华丽;学“二王”的手札,懂得了什么才是书法的精髓;学孙过庭的《书谱》,对于书法的理论大长见识;学米芾的《笤溪诗》,理解了中锋和“八面出锋”的涵义;学王铎 的草书,欣赏了草书的多面性。 通过学习和临摹,逐步懂得了, 想要学好书法,就必须閱讀和臨摹代表這一傳統的典範性文本,這既是繼承傳統的必要方式,也是想学书法艺术的不二法門。 同時,讀帖和臨帖不只是簡單的學習間架結構,筆法筆意,更重要的是一個文化濡化的過程。法書法帖是傳統文化积蓄的符号,日讀月習,心追手摹就是和古人對話,就是在接受教誨,就是在受熏陶,天長日久,自然會潛移默化地改變一個人的氣質,就會使人精神境界高尚,就會使人免於墮入俗流。我愿浸泡其中,让懵懂开悟。 3:学书法,教人懂规矩。 中国的书法的魅力,还在于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儒家的中庸之道,道家的道法自然,大道至简, 阴阳平衡等内容,都被历代的书家得以表现。只有了解繼承这些传统文化,才有可能真正学到书法的精髓。 而各种法帖,正是这些传统文化的 具体承载。学法帖就是学规矩,临法帖,就是尊法度。没有法度的书写,就不成为书法,没有出处的书法,就像是无根之树,就没有旺盛的生命力。 没有规矩就不成方圆,没有根基,盖不起高楼。书法艺术,就像是“戴上镣铐跳舞”的舞者,要在合理的法度内,尽显出书法艺术之美。 现在,每日习帖,成为日常生活的一个规矩。这个规矩,既解决了因生活的枯燥无味而带来的苦恼问题,又养成了做一件事情的毅力和恒心。修身养性,愉悦心情,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

“门”外看书法

三:学书法,让我领略了书法艺术所蕴藏的生活哲理 课堂上的讲座,精彩;观摩大展,惊叹;交流经典,开悟。让我从另一个角度,认识到了书法的一点一划,一撇一捺中所蕴含的生活哲理。 书法就是用毛笔写就的字,且要让人感觉到它具有美感,让人赏心悦目。所以说,对于毛笔的使用,只有释放毛笔的本性,让它随笔性而动,随书者的性情而发,把它的功能用到极致,才能让书写出的字,展现出不一样的韵味。 把书写的过程,一旦与生活联系起来,书法就被寓意了更加深刻的涵义。从以下老师的讲解中,就可以看部分端倪。 对笔尖的认识,可谓深得书法线条“筋骨”的真谛。要懂得把柔软的毛笔尖,通过你手的磨练,就像钢针一般尖硬,划在纸上,留出深刻的痕迹。 书写中,力求一撇一捺彰显精气神。捺要一波三折,像狐狸的尾巴,丰满墩实。 对于“点”的书写,更是极具形象化的比喻。书写任何一种点,都要有旋转感,像老鹰扑食般有力就去,到位且准确。 出锋要像甩鞭子一样,干脆利落,回锋像弹簧一样有蓄势待发的气韵。 竖钩的形象比喻更是生动。挑,推,送和撅,四个字,字字活灵活现。 提钩出锋,遥相呼应。像踢出的球一样,找到优美的抛物线,就是下一笔的起笔处。这一形象的阐述,让人一下就领悟了连绵不断气息的要领。 打点提锋,就像短跑运动员出发一样,沉稳发力。 书写的气息要连绵不断,一气呵成。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 行草书就像打太极连绵行云流水,刚柔相济。 章法中的横行竖行字与字不能等齐,要有错落之感。而不是状如算子,或串糖葫芦,呆板无趣。 笔在纸上书写,就像骑自行车,或滑冰,必须左右摇摆,才能更好的前行,一味直线,就有可能摔倒。如蛇的行走轨迹,弯弯曲曲,才显得优美,如果变直,那是会伤人的。 慢慢的体味,还真是那么回事。 一幅书法作品中正如一部戏剧,要有主角和配角之分。正如一首歌,要有高低之分,正如一幅画,要有浓淡之分,正如一首诗,要有韵律之感。 一幅书法作品要有个基调,要与你个人的修养和喜好相关联。或像交响乐狂放,或像小夜曲缠绵。或像孩儿体充满稚趣;或像一幅画,尽显意趣。 最后 ,书写过程要有轻重缓急,就像唱歌,要表现出多变的节奏感。不能一味地高,也不能一味地低,高低交错,找到最佳的结合点,这样才能让人感觉到节奏带来的美感。 我们常说,写字其实就是把人的心里,人格性格特征表达在了纸面上。书法讲究藏锋,它蕴含的生活哲理就是“君子温润如玉” ,“君子藏器”,就是讲做人要把锋芒藏起来,以免受到挫折。那么藏锋的意义就再于此。一个人,要有控制力,表现在书法中,就是要懂得收放自如,该停就停,该放就放,且不能犹豫不决。类似于这些笔法的意义和生活结合的讲解,举不胜举。 所有这些,都与生活息息相关,是生活的行为在书法中体现。书法也是生活,也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用生活的哲理指导书法,用书法的艺术展现生活。这样的书法学习,犹如醍醐灌顶,让我茅塞顿开,受益非浅。

“门”外看书法

四:学书法,让我懂得学习任何一门艺术,最终的目的就是要从中找到最真实的自己 为什么学书法,该怎样学书法,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怎样才能从中找到真实且美好的自己? 学书法,要剔除功利的心思,不急不躁,随心而动。不要期望有大成就,当名家。重在参与耳濡目染的过程。重在享受浸泡其中的书香气的感觉。好的书法作品是用时间熬出来的,好的人品,则是靠长久的修行,磨砺出来的。 在掌握了书法的基本理论后,应把学习的过程,当做是涵养怡然性情,提高行为修养,增强审美能力,表达高尚情怀的过程。   学习书法,其实是对自己综合审美,人生积累和人生阅历的系统的提高和表现的过程。是表情达意的事情。最终是要在其中找到适合自己,属于自己的表达方式。 既要尊循“法度”,又不要被其束缚。如果过于按照条条框框来书写,就会把思想和审美能力变的僵化。 学书法,应像喝茶一般,轻松自在,心里感觉到舒服惬意,是一种难得享受,而不是不自然的受罪。在这种心境中,才能写出符合自己性格特征的,由心自然生发的,所独有的书法作品。   学书先学做人,一个人格局的大小决定着书法意境的高雅性 朱光潜先生说过:“人所以异于其他动物,就是在饮食男女之外还有更高尚的企求,美就是其中之一。” 由此,我们也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懂得审美,会有不一样的眼界和人生格局。 一个人的志趣,反映着一个人修养的程度。表现在书法上,就有了雅和俗之分。是大俗大雅?还是曲高和寡?这些都与书者追求的格调有关。你的审美能力有多高,你的格局就会有多大,你的格调就会有多高。 “书法即人”。书法的最佳境界,就是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书法意境。这必须要在“字”外功上下功夫。写来写去,最后的作品的高低,就在于意趣。意趣高雅,给人以朝气向上的力量,人人都喜欢,爱看,耐琢磨,有联想,让人心有所动。 这足以看出,书法最终是学养的较量,“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只有这样,才能透过纸上的笔墨,表达自己的精神世界;才能把对生命和世界的感悟,贯注到腕底、流露于字间。 正如林散之先生说的那样:学字就是做人,字如其人,什么样的人,就写什么样的字,学会做人,字也容易写好。 学习书法,既要师法古人,又要自抒心意。所以,在今后书法的学习中,既使凭自己的才气,不能完全学到传统的精髓,也要尽力的做到“邯郸学步”;既使凭自己的素养,不能自成风格,也要努力写出属于自己的情怀。那怕是自娱自乐也足矣。

“门”外看书法

年轻时,意气风发,竟敢无拘无束,提笔写字,追求龙飞风舞,率性自在。有一丝狷狂,带着一点不羁,但少了一些对中国汉字和书法内涵的真正体味。现已年过半百,重拾书法,参加学习,才真正感悟到了书法艺术的别样魅力。 都说“书读百遍奇自现”,那字呢,我说“字写千遍韵无边”。我深信,现在起步学习书法也为时未晚。 有书法作伴,把心灵安放于艺术,余生定不孤寂,且多欢喜。

“门”外看书法

(图/文:湘晋)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