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少儿编程该如何走出瓶颈

国内少儿编程该如何走出瓶颈?照搬国外的课程体系是否奏效仍没有定论,国内少儿编程的课程标准何时出台也缺少准确的时间点。对于少儿编程市场的玩家而言,如何让市场从小风口成长为大风口,除了创业者的不断试错和投资者的摇旗呐喊,还需要一些中国式的玩法。

 

  之前在GET2018教育科技大会上,欧美思负责人刘波提到过“少儿编程”还处于幼年期,并直言少儿编程的发展离不开政府主导。这是一个看起来不那么商业化的答案,却是个适合中国市场的办法。

 

  少儿编程的小风口,几乎是《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一手缔造的,倘若大部分省份将编程加入青少年的必修课,少儿编程的黄金赛道似乎不会有太多质疑。

 

  编程教育从非刚需到刚需,改变的不只是家长花钱的态度,还有一整套的教育体制,比方说编程课的普及势必要调整数学课的教学,大学课程中才涉及的“贝叶斯定理”可能要深入浅出的灌输给中学生们。

 

  简而言之,编程在公立学校下沉的速度,左右了少儿编程往前走的快慢。

 

  另一个玩法可能是以比赛促发展,“全国青少年创意编程与智能设计大赛”就是一个例子,前后两年作品提交数量的15倍增速,不难印证家长们对于类似比赛的热情。

 

  较为理想的方案是设计好比赛机制和级别标准:

 

  一、增加编程的生命周期,如果钢琴课程没有比赛定级,恐怕不会有今天的疯狂;

 

  二、扩大比赛的市场影响力,逐渐向县市级比赛渗透,创造“应试培训”般的行业机会;

 

  三、让比赛成绩逐渐影响升学之类的核心痛点,尽管门槛很高,却是最适合中国市场的方式。

 

  因此,课程体系的不完整是首当其冲的。

 

  参照美国计算机教师协会的计算机教育标准,7岁以上的孩子开始Scratch图形编程,9岁以上开始接触Python代码编程,开发小游戏、爬虫、网页制作等,10岁以上的孩子开始NOIP算法编程,学习C++的基础理论、掌握针对NOIP的算法核心知识。主要采用“图形-代码-算法”的阶段式编程,同时还搭配了一整套的软硬件教学体系,类如游戏、机器人、开源硬件平台等。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