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教育着重对培养刚入学儿童的社会性适应能力

  儿童在幼儿园以游戏为主,入学后,立即进入比较紧张的学习生活,身心感到很不适应。为了改变这种"幼小脱节"现象,我班作为联合国儿基会与国家教委合作研究的"幼小衔接"项目的实验班,着重对培养刚入学儿童的社会性适应能力进行了一些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培养儿童良好的人学态度、情感,形成学生意识 这方面,我们具体要求儿童做到愿意上学,喜欢上学,意识到自己不再是幼儿园小朋友,而是小学生了,并且强化这一角色意识。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们改革了新生班级管理制度,即新学期开学前,教师到幼儿园提前接触学生,让孩子到小学参观,请小学生到幼儿园给即将毕业的孩子讲小学生活,消除孩子对教师和学校的陌生感。

126.webp.jpg

  开学第一天,重视留给学生一个美好的第一印象。过去开学第一天,就是发发本子、讲讲学校常规,学生好像一下子掉进了规则的海洋,产生恐惧心理,留恋起幼儿园的生活。我们改变了这种做法,开学第一天,我们就开展了"欢迎你,小朋友"的活动。我们在黑板上画了美丽的图画,并写着"欢迎你,小朋友"几个大字,窗玻璃上贴满了小动物图案,有小兔、老虎、热带鱼等。使教室环境显得生动、活泼,接近幼儿园。欢迎仪式开始了,首先让每位任课教师进行自我介绍,并为学生表演一个跟所教学科有关的小节目。教师亲切的话语,有趣的表演,缩短了师生间的距离。开学第一天,每位同学都收到一份老师赠送的刁、礼物-小书签。书签上写着老师希望与祝福的话语。至于学校的常规,一年级孩子要达到的要求,主要放在后来的工作中,放慢速度,分期分批提出,分层推进。

  其次。实行班主任老师全天跟班制。孩子在幼儿园时,老师始终跟着他们,感到很安全。入学后,为了使孩子继续保持这种安全感,班主任老师全天跟班,课间同他们一起游戏,与他们聊家常;讲课要求语言亲切。另外,我们要求各科教师也要经常接触学生,增加师生交往频率。班主任采用交谈、抚摸等方式,每天跟每个学生至少接触三次。经过种种努力,学生觉得老师可亲可敬,自然消除了恐惧心理,喜欢上学了。

  二、培养、激发孩子在学习、活动方面的参与性、主动性与任务意识1、设立班级管理的多岗位制,强化学生的任务意识和执行任务的能力。

  初入学学生的任务意识是需要逐步培养的。实验班实行了多岗位责仟制。全班50位同学,每人都有一个为集体服务的岗位,而这些岗位都是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通过竞选得来的。大到中队干部、小银行行长,小到班级劝导员、门窗管理员,每一个岗位都有明确的职责。老师定期检查督促,学生们定期评议。班级管理的多岗位制以及与之配套的评议方法,不仅培养了学生对自己、对同学和班集体的责任感,而且也促使他们在执行任务过程中,不断进行自我教育。

  2、设计组织专门活动,发展学生的交往能力、自理能力与主动性。

  独生子女普遍"自我意识"较强,虽然班里有一半人是从同一个幼儿园毕业的,但是,这一班集体从整体上说还是一个人际关系较为松散的团体。因此,开学初,学生经常为一点小事发生矛盾。为了加强学生之间正常的交往,培养彼此间友好、互助的积极情感,我们组织了一些合作性的群体活动。如开学初,我们开展了"看谁交的朋友多"的活动,积极为学生创设相互交往的氛围。再比如,开展 "学洗手帕"这一活动时,请同座位一人带肥皂,一人带脸盆,要求学生能协作,共同使用脸盆和肥皂。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尽量采用讨论法,形式上可以是小组讨论,同桌讨论等。班上成立了十二个学习小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削弱学生的"自我意识"。

  为了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我们开展了 "做生活的小主人"系列活动,内容有"穿衣穿鞋比赛","整理书包比赛","学洗手帕","学钉纽扣","小家务-摘豆角比赛"等。通过这一系列活动,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事情应自己做,不会做的事情应学着做,培养了学生的自理意识和能力。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