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每个孩子都有发现美的眼睛

当每一个公民都有发掘美好的眼睛与心灵,有完善的性格、更富情趣的人生和更高的精神境界,不仅是个人之福,也是国家之幸。

——《美育是一种刚需(人民时评)》

     1795年,席勒发表《审美教育书简》,首次提出了美育的概念,把美育定义为“促进鉴赏力和美的教育”,其目的在于使人的感性和精神世界达到和谐。

斯玛特开启美育之门

 

     蔡元培先生认为,美育是最重要、最基础的人生观教育。“纯粹之美育,所以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而使人我之见,利己损人之思念,以渐消沮者也。”

 

     教育部1979年制订的《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小学美术教学大纲(试行草案)》中提出审美教育与“双基”教育并重,之后的几十年,中国美术教育的重心慢慢从学科知识转向人的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从教育理论的层面,美育是借助艺术来培养人的教育,重在受教育者人格的养育和心智的成长,而不仅仅是传授艺术知识和艺术技能。但是从教育实践的层面来看,美育的任务却任重而道远,艺术教育“边缘化、专业化、功利化”的问题长期存在,很多家长的观念还停留在“双基”阶段,需要从学校、社会、家庭形成一种教育的“合力”,共同创造一种美育的环境。

 

     近些年,美育成为社会热点词汇,两会热议、人民日报发声,引发各界人士广泛关注。那么美育是什么,如何将美育的理念落到实处?

 

      2018美育北京:全国少儿美育教学研究论坛暨教学实践研究展于8月18、19日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作为首个聚焦全国少儿美育教学研究及实践的聚合平台,本届美育北京以“开启美育之门”为主题,集中探讨展示新思想、新理念、新方法、新体系下的少儿美育教育。

 

     作为2018美育北京参展机构之一的斯玛特教育集团,十多年来,专注于儿童美术教育,凭着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优质的服务,赢得了许多家长和专家的认可,服务于近十五万个中国家庭,它的教育实践,对少儿美育有不少启发的意义。本文将以斯玛特教育集团为案例,谈谈儿童美术教育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生成式的美育课堂,培养孩子的自主意识和独创能力。

 

     斯玛特教育集团创始人武志是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的首届学生,早在大二的时候,他就萌生了从事儿童美术教育的想法。2004年毕业后,他正式开始儿童美术教育的事业。当时社会上也有不少的儿童美术教育机构,书店里也有不少儿童美术教育的书籍。但是这些机构的课程以及书店的书籍,很多还是只注重培养儿童的艺术技能,和他所接受的大学教育不一致,于是他打算独创一套新的教学体系。

 

     武志在大学所接受的是“生成式的艺术教育”,老师不给学生任何限制,让每个学生独立寻求自己的创作之路,发现艺术创作的各种可能性。武志把这种理念运用到儿童美术教育的实践中,提出了“用父亲的心做教育”的理念,尊重儿童的独立创作,教师不事先预设课程结果,不做范画,不过度地干预儿童,让儿童“自由发挥、自我做主”,将情感和想法自然而然地生发出来。这和生活中父亲对子女的态度比较像,重视孩子的独立性,给他们充分的发挥空间。这种教育方式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自主性和独立意识,也可以培养他们的独创能力。

 

 

生成式的美术课堂,每个孩子的作品都不一样

 

     但是在具体的实践中,这样的授课方式也会遇到一定的阻力。比如很多家长仍然过分注重像不像、色彩是否准确,等等。在斯玛特美育的实践中,也有不少这样的例子。有一位妈妈觉得儿子画作的颜色不准确,就坚持要把它改的更准确些。有个8岁的男孩,每次画完,他的爸爸妈妈都会指出“这里不对、那里不对,”有时甚至把孩子训哭了。这样的父母一般都会有一定的美术基础,他们很爱孩子,所以要求很严格,但是他们的教育出发点出现了偏差——美育不是为了得到一幅完美的作品,而是为了培养儿童的美学素养,促进他们的心智成长。

 

     从美育的角度来说,我们应该鼓励儿童亲自创作作品,鼓励他们勇敢、自信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无论最后作品如何“丑陋”。美育的重点是孩子在创作中的快乐体验和进步,而不是最后的作品。

 

     家长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师,美育应该和家庭教育结合起来,注重对家长的教育,家长的观念对儿童的教育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斯玛特为此开设了父母课堂,让家长和孩子一同接受艺术的熏陶,这对转变父母的观念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父母课堂,家长和孩子一同接受艺术教育

 

 

美感养育,培养儿童发现美的眼睛

 

     美育作为以艺术为载体的教育,自然要符合艺术的规律。而在美术中,对于美的感受是核心,因为无论是美术创作还是美术欣赏,对美的感受是前提和基础。但是美感是无形的,所以很容易受到忽视。一般的美术课程比较重视技法训练,而对于儿童有没有感受到审美的愉悦,以及是否感受得足够充分则不太关注。

 

     斯玛特把美感感受当作创作的起点,创作之前有一个“感知”环节,引导孩子从“视、听、嗅、味、触”等五感充分感知绘画对象、绘画材料和绘画工具。注重真实的体验,画牛的时候,会带着孩子去牛场参观真正的牛,感受草料的气味,牛的形体,牛的叫声,等等,获得对牛生动充分的感知。除此之外,还会鼓励孩子到大自然中去感受美、发现美、创作美。

 

 

听听宣纸的声音

 

 

带孩子充分感受大自然

 

      美感教育给孩子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他可以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找到创作的灵感。衡量美育成功的标志是孩子出了教室仍然喜欢画画,头脑中随时可以涌现出丰富鲜活的灵感。

 

 

小学员Zula用巴黎旧货市场买来的豆子创作的“毛毛虫”

 

 

塑造美好的灵魂,发挥美育“立德树人”的功能

 

      美育具有道德教化的功用,是“最基础、最重要的人生观教育”,也是“改造社会的利器”。美育是美德教育的最佳载体,反过来说,美德也会对美育起到促进作用。感受美的心灵和发现美的眼睛同样重要。一个没有美德的人,对于社会上美好的人和事都会熟视无睹,怎么可能去描绘它们呢。人类的爱和美好的情感,始终是艺术创作的动力和源泉。

 

     对儿童进行美育,不能只重视外在的“形”,不重视内在的“魂”,应该把塑造美好灵魂作为核心,发挥美育“立德树人”的功能。

 

     斯玛特的美育课堂把美德教育当作第一个环节,选取52种美德,包括勇敢、善良、自信、节制、包容、尊重、关心,等等。一年52周,每周都要训练一种美德。这些美德会成为孩子未来人生最坚实的基础,也能让他们的艺术才能得到最好的滋养。

 

 

斯玛特的52种美德

 

美育的现状与未来

 

      当前已进入美育“最好的时代”,国家高度重视,人们的美育观念逐渐苏醒。《人民日报》发表时评指出:美育是一种刚需,要建立科学的美育评价制度,彻底从只重知识传授、技能训练,轻视人格养成与心灵教化的功利式教育中解放出来,注重引导学生的感知能力与审美情趣,保护好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艺术教育“边缘化、专业化、功利化”的问题长期存在,很多家长的观念还停留在“双基”阶段,而对美育“人格养成与心灵教化”的功能认识不足。从教育层面来看,艺术教育仍然停留在针对艺术专业学生的专业教育,而不是针对每一个儿童的素养普及教育。

 

      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美育所代表的感性教育越来越重要,美育成为一种刚需,美学素养成为每个儿童未来成功所必备的核心素养,美育迎来最好的发展机遇。

 

      时代的机遇也要求我们一步步回到美育的本质,充分发挥美育在塑造儿童美好人格、促进儿童心智成长上的重要作用。只有美育的功能真正地发挥出来,美育才能得到最大的发展,社会才能有美好的未来。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