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要不要给孩子上“托育班”,你还在纠结吗?

到底要不要给孩子上“托育班”,你还在纠结吗?“托育班”又被称为“托班”,“小小班”等等,一般指的是当孩子在2岁前后时,送到“早教中心”或者“幼儿园”,接受半日或者全日的教养模式。近年来越来越多家长咨询我时,都会出现类似的问题。尤其是国内陆续一些省份,逐步推出鼓励“托育中心”的发展,我有必要和你正式的聊聊这个话题的了。

1.孩子没有准备好

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决定了,他们在0-3岁期间,从没有“自我”、到发展出“自我意识”,从完全没有自理能力、到发展一定的社交和独立能力。我国政策就是年满三周岁,才可以去上幼儿园就是这个道理。

这点其实是一直困扰我的,尤其是心理层面,所有的发展心理学理论都指明:0-3岁的孩子,更应该在熟悉的家庭环境和家人的教养、陪伴下,形成依恋关系,建立安全感,感知世界和外部秩序,才能发展出健全的独立人格。

而外部环境,对幼儿的孩子们来说,陌生的环境和家人的缺失,势必造成不小的影响。

2.机构良莠不齐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非常清晰很多机构没有相关资质,同时机构的老师也没有接受过相关的培训;作为家长,课程怎么样、老师怎么样、口碑怎么样……如何去甄选一个好的机构似乎无从下手

3.家长不放心

我的安不安全、老师会不会关注我的孩子、孩子吃的如何、他能适应吗……与其天天操心,不如咬咬牙自己带吧

然后,随着我辅导过的孩子和家庭越来越多,我发现永远没有“完美”的孩子,每个孩子包括我家的两个,都有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我的这种观念开始动摇,发现“托育班”的好处也不少,主要也有三点:

1.相对更“好”的环境

我发现绝大部分的养育者,日常教养中都处于两个极端:不作为和太控制。

所谓“不作为”,就像追着孩子喂饭、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带孩子去游乐场他自己爱干嘛就干嘛、孩子需要时才会和他互动。

这里往往大多家长信奉——给孩子自由的成长,不要太多的束缚。这个概念没有从错,错在我们对它的理解上。我们想想,哪怕我们种个庄稼,是不是也要讲究方式方法,松土施肥播种浇水,不同的时间,做相应的事情。孩子更是如此,我们更要注重方法,知道孩子在不同的月龄段,需要的“养料”肯定不同,如果靠天吃饭,天呐,你能想象孩子未来会是什么样子的吗?

另外一面,太控制就更加常见了,“太高了,不能爬”、“太脏了,不要摸”、“这么大了,还要抱”、“你是男生不能哭,要勇敢!”、“快过来,玩这个。不对、不是这样玩,是这样”……是不是很熟悉,这就是“拔苗助长”,同样种个庄稼,我们真的可以提升它的生长速度吗?可以改变它的成长模式吗?当然大棚等手段确实可以改变,但和自然生长的,你更觉

其实教育浑然天成,同时也是可控的。就像一颗种子,它的内在,已经注定了终将会长成一棵参天大树。

它需要的是,当它需要时,给他浇水、给他阳光,当他长歪时,我们可以扶一把;

它不需要的是,我们去逼它快点长大,逼它变成一朵花,又或是一棵庄稼。他也不需要给他一个大棚来遮风避雨。

是的,仅仅如此,他终将可以长成一棵参天大树。

所以,相对来说,机构的环境和老师更加专业,加上了群体环境,往往给孩子的帮助比家庭更多。

2.更加全面的学习

这里的学习,对于不到三岁的孩子来说,肯定不是知识的灌输,而是通过一系列的游戏和活动,让孩子参与和体验,在语言、认知理解、专注力、情绪自控、社交、独立自理、大小运动能力……等等 等等的,各个方面的底层能力都在构建,全面发展。

我每次辅导家长时都会提到,孩子有着无限的未来。就像我们盖楼一样,三岁前的成长就是打“地基”,而每个能力就像“承重柱”一样支撑着整栋大楼。三岁后一旦地基封顶,我们再去修改这些柱子,往往事倍功半。

如果有天,孩子对你说,妈妈我想当一个外交官。多好的职业啊!可如果他的社交 又或者是表达能力不足,他就无法成为;

如果有天,孩子对你说,妈妈我想做一个律师。多好的职业啊!可如果他的逻辑较弱,他可能无法成为;

如果有天,孩子对你说,妈妈我想做一个钢琴家。多好的职业啊!可如果他没有乐感,又或者手指不够灵活,他就无法成为。

……

孩子的未来真的有无限可能和不确定,也许3岁前的这些基础,不足以给他更好的未来。就像蜘蛛一样,织网也未必可以捕捉到昆虫。但我可以肯定,蜘蛛如果不织网,他肯定无法捕捉不到昆虫!

诚然,三岁前的帮助,在很多方面,无法让你看到“显性”的进步。但对于人一生的影响,早已有太多专家论证过,你大可不必质疑。

3.家长减压

和20年前相比,我们这个时代的家长更加不容易,更大压力的工作,更多的工作时间以及社会压力,如果用可以承受的金钱,换取一些家庭教育的“减负”,是非常划算的。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