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儿编程火热,不要让功利埋没了良心

在快节奏的信息化时代,掌握信息技术自然是人才市场中的竞争利器,着力培养孩子在这方面的能力无可厚非。然而我们看到,纯粹的兴趣爱好选择问题,正在被各有心思的利益主体施以附加意义,从而使“编程”重蹈“奥数”覆辙,再度沦为一场“赢在起跑线”的功利竞赛:社会上良莠不齐的“少年编程班”如雨后春笋般竞相冒头,为吸引学生而制造宣传噱头,不断“添油加醋”;民办中学为抢夺优质生源,将科技、信息类竞赛成绩列作隐性标准或录取加分项,持续“煽风点火”;难以克制的攀比与虚荣心理又使得“别人家的孩子”一直以来都是大多数家长无法战胜的“心魔”。

   

 

  外在的压迫感与内心的失衡感终使得家长们趋之若鹜,以“培养兴趣”之名,行“揠苗助长”之实,牺牲掉的是孩子们纯真美好的童年。

 

  当然,在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社会竞争压力愈发加大的现代社会,家长的逼迫有时也实属不得已。家长们并非铁石心肠,绝大多数都心疼孩子的劳累,但“要想人前显贵,必先人后受罪”,通俗的话语揭示的是残酷的现实。为了孩子明天的出息,只得“咬咬牙”“狠下心”。

 

  要想从根本上逃离兴趣爱好逐步演变为必需技能的奇怪逻辑,破解“奥数”式困局,还需要地区教育部门加强管控:一方面,提高社会辅导机构准入门槛,打击夸大宣传,鼓励、引导辅导机构设置贴合学生年龄层次的、种类繁多的特色课程,并定期抽查;另一方面,严禁民办中学将特定方向的竞赛成绩设置为录取硬性标准,推翻单一、刻板的评价体系,推动实行更加灵活、开放的考评方式,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考察,努力让在任何积极方面有任何天赋与才能的孩子都有被认可的机会,从而能真正张扬自己的个性,去创造自己的价值。

 

  而对于家长而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普遍期待引发“争先恐后”的群体焦虑,终让逼迫式的父母爱成为孩子们“生命中难以承受之重”,也成为自己的一声寓意亏欠和煎熬的叹息。

 

  “强扭的瓜不甜”,逼迫不仅难以激发孩子的学习动力,还埋下了家庭关系产生裂痕的隐患。与其在自我矛盾中让关爱孩子的初心扭曲,不如尝试去卸下包袱和执念,将孩子作为一个独立个体本应享有的空间归还:

 

  一方面,给予孩子充分的信任,尊重他们自主选择爱好的权利,不要以世俗的眼光去衡量兴趣的价值高低,不要以成人的心态轻易给正在萌芽的小梦想泼冷水。

 

  如果孩子需要引导和建议,也请尽力放低姿态,尝试同孩子平等交流;

 

  另一方面,相较于孩子的心智健康,个人才能居于次要地位,在各路辅导机构间疲于奔命不是孩子成长的理想状态。兴趣上的能力可以由辅导机构老师代为培养,塑造孩子健全人格的责任却不能让渡。在孩子需要陪伴与示范的地方缺位,却在本该给予孩子更多自由度的领域指手画脚、百般干预,实是轻重倒置之举。

 

  别再让功利心绑架孩子的兴趣,一个清静、快乐的童年不应成为无法兑现的“空头支票”。刹住不断前移的“起跑线”,观念的转变需要各方的点滴努力。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天使,千万个孩子,应有千万种可爱。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