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与现代幼儿教育有哪些区别

传统文化与现代幼儿教育有哪些区别,下面笔者同大伙来讨论一下这个话题 。

传统文化与现代幼儿教育(1.2.3)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这是我们小时候就能倒背如流的《三字经》的开篇。以前,每一次不经意地吟诵起那么一小段,总感觉意味悠远,如饮甘露。但如今,每一思及当今世界的污浊不堪的社会风气,就总感觉惭愧内疚,眼泪涟涟。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孟子的母亲,贤良淑德,为了给孟子一个好的学习环境,曾搬迁过三次。第一次搬迁,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就学了些祭拜之类的事,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母说:“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第二次搬迁,搬到集市旁,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孟母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第三次搬迁,搬到学宫旁边。孟子学习会了在朝廷上鞠躬行礼及进退的礼节。孟母说:“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孟子最终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孩子们的精神世界就是我们的光明未来,孩子们的正直、善良、勇敢、坚毅的人格力量就是中华民族的希望。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风正,则世风正,家风兴,则世风兴。古人云:“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传统文化与现代幼儿教育(1.2.3)

要让孩子“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教师应该先“做教师,做中国教师,做现代中国教师”,传统文化教育与教师的核心素养密切相关。教师的核心素养分为两部分——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必备品格是指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教师要喜爱传统文化、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才能将传统文化分享给幼儿;关键能力是指文化启蒙的能力,包括文化启蒙的意识、方法等。

当下推进传统文化教育的关键是教师。教师要了解传统文化,具备在传统文化和孩子之间建立联系的能力。例如,我们常说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在幼儿园阶段究竟指向什么含义?教师知道“良”即善良,但无法将其与儿童社会性教育中的同情与关爱相连接;“俭”是节俭,但在面向孩子的教育中,教师容易将活动局限在“节约粮食”的范围里,其实应该帮助孩子知道“一切资源、能源都不应该浪费”。

提升教师的文化素养是一种循序渐进的动态学习。我们在教师文化养成的实践研究中,以认知主义、建构主义、人本主

重塑家风,培养儿童对传承中华文化基因的自觉性、积极性,不忘本源、吸收外来,才能更好地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汲取民族智慧、弘扬民族精神、传播传统价值,才能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和感染力,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

传统文化与现代幼儿教育(1.2.3)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