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绘画艺术心理疏导要怎样权衡才能完美?

在幼儿时期的童画教学中,儿童绘画艺术心理疏导一直是个有争议的话题。其实幼儿美术不仅仅是让孩子们感知美、认识美、表达美,通过美术对儿童人格的塑造、语言的发展、科学的认知都可以通过美术这一途径完善,那么儿童绘画艺术心理疏导要怎样权衡才能完美?

无论对于心理咨询专业人员、教育工作者、艺术工作者、医疗卫生系统以及相关从业者而言,“儿童绘画心理分析”都是实用有效的一种工具和方法。儿童绘画心理治疗的特别功效与优势:人类是先创造图画再创造文字,幼儿也是先会画图看图再学文字。用图画传递出的信息比语言更丰富,一幅图画胜似千言万语。由于儿童绘画突破语言交流的局限,绕过来访者的理性意识,因此更直接、更真实、更有效。 当我们带着问题去教学、看书、思考的时候,会发现,答案很快就会浮现。起初美术教育前期都是基础的美学讲解,构图、色彩、黄金分割、几何学……

儿童绘画艺术心理疏导要怎样权衡才能完美?

随着内容的深入,美术教育开始从最初的基础美学转向绘画表现极其教育意义,其中有一段关于“游戏规则——自由”的阐述让我豁然开朗。那么在幼儿美术教育中,该怎样协调心理层次和绘画表现部分之间的关系呢?在教育学中,可以按照席勒的观点来理解“游戏”。不假思索的信笔涂鸦只是顺应了一种片面化的、麻木乏味的“感性冲动”,只有按照规则行事,才能满足那种片面化了的“理性冲动”。 没有规则,就没有游戏——生活这样告诉我们“这两种冲动的协同作用,”席勒说,“促成了第三种冲动,即游戏冲动。感性冲动是被外界支配的,它会接收客体,理性冲动是自主支配的,它会创造客体。游戏冲动令人向往的状态是,自身怎样去创造,就怎样去接收,同时努力去创造,就像感官努力去接收一样。

有规则的自由是这个世界普遍存在的真理,幼儿的直觉是感性冲动,而将其表现出来则需要理性冲动去配合。假如在儿童的作品中只有感性的存在,那么人将不能自控,也就谈不上自由了。只有当人成为完全的人,形成了人的两种基本冲动时,自由才开始显现,才促成了人的自我发展,使人发展成为想要的样子,成为应该成为的样子。 通过象征性的语言,儿童绘画将为我们开启难以言说的深度心理世界,帮助我们更好的感知并整合来访者的内心世界,让心灵架起更坚实的沟通桥梁,让彼此建立更厚实的信任基石!通过儿童绘画艺术做好心理疏导这一重任。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