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对少年儿童开展合适的艺术教育

 如今,越来越多的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学得一门“艺术”,于是在学校课程结束后,便挤出时间,想尽办法把孩子送到各类艺术培训机构去。但什么是艺术教育,怎样对少年儿童开展合适的艺术教育,很多人其实并不清楚。

  对于很多家长而言,艺术培训被视为孩子一个未来竞争的“筹码”,“多一项技能多一条出路”,“别人家的孩子都在学,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在被问到为什么让孩子参加艺术培训时,很多家长这样说道,但基于这种想法的艺术教育对孩子们的未来发展有益吗?


  我国著名学者曹中平曾说,对于儿童来讲,艺术就是一种游戏,只有儿童从中获得欢乐和愉快的体验,艺术才能真正成为儿童的需要,并且被儿童所接纳。据了解,很多孩子因既要完成学校的课程,又要到艺术培训机构学习而疲惫不堪,甚至有些根本对父母为他选择的艺术课程不感兴趣。家长们只是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却从没想过跑道的终点通向哪里,往往是孩子“喜欢”什么就让他学什么,导致很多孩子“今天”学乐器、“明天”学舞蹈、“后天”学美术,兴趣无数,却一无长处。

  此外,多数家长虽然愿意让孩子接受艺术教育的熏陶,但实际上并没有对孩子的未来有过深入的思考和科学、系统的规划。当艺术教育和传统教育在时间分配上面临冲突时,很多家长不但不帮孩子做出合理分配,反而轻易地替孩子决定“取舍”。这也是很多有艺术天分的孩子终归平淡的原因。

  “儿童艺术教育的第一目的是发展创造力,因为这对他们的终身发展有益。”儿童绘画之父——奥地利著名美术教育家西泽克曾这样说。然而,现在的艺术教育机构却极度热衷于对孩子专业技能的培训,而忽视对孩子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


  “技艺”不等同于“艺术”,技艺是展现“美”的手段,属于“工匠”范畴,而艺术贵于在展现“美”的同时还凝结着人的复杂感情和独到见解。“照猫画虎”于眼前似乎是卓有成效,可长此以往,这种“一刀切”的教育模式加上一贯以“优”“劣”为基础的评价体系很有可能“扼杀”儿童的天性,掩去他们未来艺术生涯里难得的闪光。

  在目前的教育体制下,家长和培训机构往往习惯于在功利的视角下审视孩子和他们的作品,而忽视孩子的思维模式和创作天性。可是,对于孩子的一生而言,自身的艺术素养和潜力远比他年幼时掌握的艺术手段更重要。让艺术教育远离功利心态,将儿童艺术教育建立在尊重孩子天性、启发孩子想象力和培育孩子创造力的基础上,这应该成为日后艺术培训改革和发展的主流方向。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