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书法,一般可分为毛笔书法和硬笔书法两种

谈到书法,一般可分为毛笔书法和硬笔书法两种。时下,硬笔书法早已在无形中被世人所接纳,并不觉新奇。可民国之前并非如此,中西文化极少交锋,硬笔虽出现,但并不曾在国人之间普及,民国之前的文人学者依旧以毛笔为主要书写工具。若此时课堂中涌现“沙沙”似地声响,那绝不是写字的声音,乃是墨与砚的交融。

民国之前书法并无软硬之分,但凡提及“书法”二字,自然指的是毛笔书法,与硬笔无关。虽然如此,但并不代表硬笔书法没有在历史中出现过,而且极有可能由于某种原因或者外部条件影响,硬笔的使用就从来没有断过,只是难以流传而已。把这一点疑惑带到我们面前的,就是敦煌莫高窟中出现的那两万字隋唐硬笔书法文本。

书法拾遗:隋唐时期为何会出现两万字“硬笔书法”?

敦煌莫高窟中所出现过的一些写经,从其点画形质的笔触和运笔变化的特征来看,有非常鲜明的硬笔特征。

敦煌莫高窟藏经洞有“废弃说”说法,也就是说藏经洞中,多是写残写废或者遗弃不用的物品。像这类硬笔作品,很多都是一张纸正反两面书写,多为记述一些事件和写经内容,等到无用之时就扔进洞中,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它表现出了当时人的生活状态。

书法拾遗:隋唐时期为何会出现两万字“硬笔书法”?(借贷契约)

这种写经文本非常有意思,虽是硬笔,却以毛笔的笔法来表现,而且其中不乏奇态巧变,甚至能从中看到一些唐朝信札风格的影子,让人不禁心生疑惑。

此种风格的文本,如只存片张,大概可断定为古人随手涂鸦而作,但此文本大概出土将近两万字,并非少数,且主体内容并不相同。由此可见,在隋唐时期,有专门一部分人,或者一个时期的人,一个地域的人,是专门用硬笔书写的,并且成为了他们生活的常态。

那么究竟什么人会用硬笔书写呢?

我们先来从“笔的发展”中看一看。

中国在五千年历史的文化长河中,不但孕育了汉字,还顺带滋养了其艺术性的表现,让书法发展成为一种无声的音乐,无象的画卷。在这个过程中,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就是毛笔。

从书写工具的发展来看,早期甲骨为刀石刻写而出,是以刀为笔的时代,这种情形一直沿袭到商周春秋时期。而商周时期,工匠又曾受命研制人工“墨”,这表明在当时,刀刻已逐渐开始被取代。

有一点值得注意,人工“墨”!用墨书写,自然要用到能蘸墨的书写工具,什么能蘸墨呢?

动物毛发,禽类羽毛,粗布条,甚至干柴棍,都可以用来蘸墨,而且这些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物品,并没有多余加工成本。也就是说,软硬毫之分在此时就已经有了。

在此之后,我们的书写方式,就基本以软毫为主,比如春秋和一些汉简,只有极少数有硬笔特征,余下几乎都是毛笔书写,所以敦煌中所收录的这些文本,应该并非汉人所写,毕竟没有这种习惯,如是汉人所写,那一定有不可抗拒原因。

其实从文字的角度来说,汉字无论软毫硬毫都可以书写,因为其主要以横竖折等方笔为主笔,软硬皆不难表现,但因汉字为象形,笔画较为独立和分散,如用硬笔书写,连贯性就少了些,不如用软笔更省力,因为软笔具有弹性。

书法拾遗:隋唐时期为何会出现两万字“硬笔书法”?

但阿拉伯文字不同,用软笔书写会对文字辨识产生一定影响,而且转笔较多,用软笔反而效率更低。所以包括一些藏文梵文等受过阿拉伯文影响的文字,都有用硬笔的传统。

敦煌作为丝路上最繁华的宗教圣地,汇集了来自多个民族的佛教信徒,所以自然成为周边政权力争的对象。八世纪时吐蕃曾占领过敦煌等地,而吐蕃文又从类似于阿拉伯文,所以吐蕃族有用硬笔书写的习惯。

在吐蕃族治下,敦煌等地与中原的联系被切断,周边不断的战乱又导致毛笔原料难以运送,这种情形下,吐蕃族人用硬笔的习惯自然也启发到了当地人。

当地人用硬笔写字并不困难,因为在根儿上,汉字是有硬笔基因的,故而当时很多社会性文字记录、经文等,都是硬笔书写。

这种情形大概持续了六十多年。

就习惯来说,六十年已经足够改变很多人的习惯。比如民国时期硬笔开始普及,到建国后硬笔成为主流,也不过几十年而已。

敦煌在摆脱异族统治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书写工具依旧以硬笔为习惯。甚至连一些比较庄重的佛典注释,戒律、讲义等,都因历史惯性以硬笔的形式记录。

书法拾遗:隋唐时期为何会出现两万字“硬笔书法”?

这些敦煌所留硬笔书法的文本中,有很多文本非常像毛笔书法,不但有轻重变化,还有提按变化。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还是跟当时的笔有关系。

虽是硬笔书写,但毕竟也是需要蘸墨的硬笔,这种蘸墨的硬笔在一定程度上跟毛笔的表现还有些相似。

书法拾遗:隋唐时期为何会出现两万字“硬笔书法”?

当时的硬笔主要材质为“竹笔”,类似于 今天的钢笔,有些竹笔还会在锋尖劈成两片形成一条墨线。

竹笔跟毛笔一样,笔尖都是有耐久度的,几乎都是越写越秃,在很多文本中,笔画粗细没变化,这种基本都是新竹笔。

有些笔画轻重变化频繁的作品,大多用的是稍秃的竹笔,这跟我们今天用铅笔一样,铅笔写着写着笔头也会发圆,甚至发扁,所以只要在书写时不断的调整锋面,笔画的轻重变化自然也就根据锋面的截面大小不同产生变化。

书法拾遗:隋唐时期为何会出现两万字“硬笔书法”?

这种硬笔书法作品,其实对当代书法艺术化也产生了一定影响。硬笔因无弹性,所以波折变化就几乎不见了,有的只是轻重长短变化幅度不大的线,所以造型上就显得尤为丰富。

书法拾遗:隋唐时期为何会出现两万字“硬笔书法”?

全线的书写,对空间分割有一定的视觉影响,要比用毛笔书写表现的更加吸引眼球,就如甲骨文的古拙美一样,敦煌硬笔书法在一定程度上,并无可学之处,但由其线条所产生的造型,对研究字形和章法的变化,着实有可借鉴之处。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