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认识少儿美术教育,避免走入功利主义误区

  少儿美术教育,是当下美术界的热点。根据教育部近期相关规定,全面取消体育特长生、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科技类竞赛、省级优秀学生、思想政治品德有突出事迹等全国性高考加分项目,唯独艺术特长没有被取消高考加分,全国53所高校的高水平艺术团仍然可以招收特长生。艺术教育学科在国家政策层面得到肯定。国家重视美育,不仅为少儿美术教育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正确认识少儿美术教育,避免走入功利主义误区,是值得反复讨论、深入思考的首要问题。

  少儿美术教育文化理解开启创意思维

  全面发展,是当前人们追求的教育理想。没有艺术教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育的核心,注重情感、自我价值、审美态度和以创造为主的少儿美术教育,应尊重儿童在艺术创造中的自我发动和自我表现,并不断向儿童提出要求形成新的刺激,促使儿童在学习中迅速调整自己以适应新的情境。




  教化、育人是美育与教育共同追求的目标。“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少儿美术教育承担着开启儿童感知力、理解力与创造力,使其内心情感和谐发展的重任,并且守护着儿童的天真——只有保有天真,才会以一颗好奇之心去追寻有关这个世界的一切。在信息化时代,也只有不墨守成规、能创造性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人,才能顺应一次次教育和技术变革后迅速发展的社会。少儿美术教育的核心,便在于保护儿童原创精神的同时,把儿童引向一个较为完美的状态,而这种状态的表现无疑与其在艺术教育中所形成的整体素质是一致的,其中既包含人文的情怀,又不失艺术的形态。也只有这样,充满人文关怀的艺术教育,才能作为少儿美育的重要门类促进教育理想实现。

  虽然接受艺术教育的孩子未必都会成为艺术家,但他们将来都应该是具有审美能力的各个领域的设计者与建设者。因为作为一种文化理解的工具,艺术教育能帮助学生去了解民族、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下的多种艺术,其育人的过程乃是一个让孩子学会沟通、理解与个人实现的过程。

  少儿美术教育的生命律动释放文化气息

  儿童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在教育界业已形成共识。依据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规定,儿童年龄界定为0—18岁。1—3岁为婴儿期,3—6岁为幼儿期,6—12岁为学龄初期,13—18岁从少年期过渡到青年初期。儿童的心理发展与他们不同年龄阶段的绘画行为与学习有着密切的关系,世界许多学者都为此进行过认真的研究。



  文字需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由上一代传播给下一代,但是画画却不然,基本上所有低龄儿童都拥有这种天赋。尽管儿童自发性绘画的起因尚不清楚,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即他们作画不是为了追求成人的承认,也不会只是为了简单的智力启蒙,否则就不会有世界各地基本相同的儿童绘画发展轨迹和那么相似的儿童涂鸦行为了。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永远是一种以互动关系存在的开放式的大平台,尤其是儿童艺术教育。儿童的成长离不开学校、家庭和社会,离不开老师。学习是他们的首要任务。人与人之间心灵的交流和沟通,还有尊重和信任,更是他们的迫切需要。在国际社会已经开始推行艺术教育终身化的当下,我们更应该看到少儿美术教育的本质在于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让孩子健康、快乐地学习、成长和发展。同时,这种美好而感性的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过程又促进了学校的创新和发展。正所谓,希望永远属于孩子,孩子永远是民族的希望。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